国考省考申论素材:《人民日报》引用过的名句汇编(五八)
01
适用主题:调查研究
调查研究要身深入、心融入。古人言:“故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临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”。
摘自:谋事之基 成事之道
02
适用主题:文化传承
观今宜鉴古,无古不成今。古今通理的传承,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文化养分。
摘自:古为今用,儒风有新韵
03
适用主题:强军事业
中国古代第一兵书《孙子兵法》开篇就指出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纵观历史,战争与人类发展进程总是如影随形,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。
摘自:军强国安护和平
04
适用主题:干事创业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各地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,戒浮躁、少功利、养静气,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保持韧性、耐心、定力,就一定能让万千乡村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
摘自:乡村文化建设要有韧性、耐心、定力
“事辍者无功,耕怠者无获。”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,必须以愚公移山的恒心、滴水穿石的韧劲,持之以恒坚持下去。
摘自:打铁必须自身硬
05
适用主题:国际交往
“有公心必有公道,有公道必有公制。”这是我国晋代思想家傅玄的一句名言,精辟阐释了公心公道的作用。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,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。
“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”。当今世界,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,解决共同的问题呼唤共同的价值。
摘自:天下为公行大道
06
适用主题:制度建设
中国古人讲,“小智治事,中智治人,大智治制”。制度带有全局性、稳定性,是管根本、管长远的。
摘自:打铁必须自身硬
07
适用主题:教育强国
师也者,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。前不久,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,深刻阐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,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“言为士则、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”。
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。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。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,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、以德立身的楷模。
摘自: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
育才造士,为国之本。选择了教师这一“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”,就意味着与国家命运绑定在一起。
摘自: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
“幼而学者,如日出之光”,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。从创作、出版、阅读推广等多方面努力,让孩子们有书读、读好书,爱读书、善读书,他们就能在书香中看到更大的世界,拥抱更广阔的天地。
摘自:将更多优质图书送至青少年身边
08
适用主题:品德修养
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爱国是一种朴素的情感,也是立德之源。
摘自: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
09
适用主题:国际交流
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民相亲在于心相通。”惟以心相交,方成其久远。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、人民与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、相互尊重、相互欣赏。
摘自:把“一带一路”建成文明之路
10
适用主题:勤学笃行
学不可以已,教师应当成为勤于治学、不懈求索的表率。
为学之实,固在践履。如今,无数优秀教师秉持躬耕态度,激扬奋进的精气神,以勤勉奉献为“强国有我”写下生动注脚。
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时代越是发展,越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。
摘自:勤学笃行 求是创新
11
适用主题:劳动光荣
“不惰者,众善之师也。”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、善于创造的民族,崇尚劳动光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,劳动至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。
摘自: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
12
适用主题:发展建设
疾风知劲草,烈火炼真金。应当清醒认识到,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,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态势明显,不稳定、不确定性因素较多,需求不足的制约依然明显,一些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,回升基础还需要巩固。
摘自:良好开局提振发展信心
13
适用主题:爱国
司马迁“常思奋不顾身,而殉国家之急”的凛然,林则徐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担当,赵一曼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”的气节,万步炎“国之所需,吾之所向”的担当……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,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、不懈奋斗。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。
摘自:以法治手段推动和保障爱国主义教育
14
适用主题:顺应形势
“善战者,求之于势。”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。顺势而为,就要拉长长板、做优强项,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,锻造一些“杀手锏”技术,持续增强电力装备、新能源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,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。
摘自:既要逆势而上,也要顺势而为
出自《孙子兵法·势篇》,整句为“故善战者,求之于势,不责于人,故能择人而任势。”意思是:所以,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“势”,而不是苛求士兵,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“势”。
15
适用主题:以民为本
我国富民思想源远流长,古代典籍中关于裕民、惠民、富民的论述不绝如缕。比如,《尚书》中记有“德惟善政,政在养民”;《周礼》中写道“以富邦国,以养万民,以生百物”;等等。几千年来,中华民族始终保有对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。
摘自: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
16
适用主题:文化交流
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;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。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,当东方蜀派古琴与西方小提琴和鸣《高山流水》和《友谊地久天长》的旋律,全球青年的心声也在此唱响。
摘自:友谊的盛会,深化交流互鉴
17
适用主题:和平发展
从和平、和睦到和谐、和合,中国人对“和”的探究,不止体现在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上,还深入到自然法则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理解“和”。“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”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。
《周易》中讲:“天地交而万物通也,上下交而其志同也”,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交合,方有万物的生养畅通;社会上下交流沟通,方可志同道合。《庄子·田子方》中讲:“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”。中国古人认为,开放交流才能发展进步、充满活力,才能达致“和”的状态。
摘自: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
18
适用主题:生态保护
如今,生态环境保护让“苍山不墨千秋画,洱海无弦万古琴”的美景永驻,长江大保护让“一江碧水向东流”,塞罕坝等实现“绿进沙退”的历史性转变,一幅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的大美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。
摘自:“天更蓝、地更绿、水更清”